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吉思汗-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宜招降之。若彼等欲反,我等则攻之!〃交涉结果,可能是美人孛儿帖的名字对翁吉刺惕人的思想起了作用,也可能是他们认为自己力量弱小,不足以同成吉思汗对抗,翁吉刺惕人归顺了成吉思汗,没有采取任何抵抗行动,同意成吉思汗在这里休整军马。

第三十四章 成吉思汗诉状

成吉思汗把人马安排在统格溪之畔,在那里扎营休整。统格溪很可能就是位于捕鱼儿湖与阔连湖之间的一条小溪流。由于水源充足,这里的草地牧草丰美,柳树成丛。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成吉思汗的部队已是人强马壮,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成吉思汗喜而言日:〃我营于统格溪援之东岸已有日矣。此地水草丰美,我等战马已肥矣。〃于是,他决定派阿儿孩合撒儿和速格该者温二人为使,前往王汗、桑昆、扎木合、阿勒坛和忽察儿等处,当面逐点控诉他们的不义行径。那时蒙古人尚无文字,所以交涉传信无法采用书信形式,只能派人直接向对方陈述。成吉思汗派人当面斥责王汗等人的背信弃义行为。他命使者传达的那些控诉之词后来被人们称为〃成吉思汗诉状〃。

〃成吉思汗诉状〃表面上很直率,话语里充满了激情和昔日情谊的回忆。但实际上,成吉思汗诉状是一份措词颇为巧妙的宣言书。他传语克列亦惕部王汗说:〃我父汗,汝何故与我反目,起兵吓我耶?我之坐床被汝拆毁,我家之炉灶被汝毁灭矣……汝其为外人所挑而敌我?我父汗,我二人曾共语云何?我二人曾于勺历合勒浑山附近之忽刺阿纳机惕连丘共语曰:〃若为有齿之蛇唆之,则勿中其唆焉;我二人必当面澄清,剖诉,未澄清剖诉之前,不可离。'夫两辕之车,折其一辕,则牛不能曳焉;两轮之车,折其一轮,则车不能行焉。我非汝车之一辕乎?我非汝车之一轮乎?〃接着,成吉思汗在其〃诉状〃中历数他的父亲也速该和他本人屡次帮助克列亦惕部王汗的事例(这些事例笔者在前文中已提及)。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成吉思汗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王汗为人残忍的一面。他指出,王汗曾亲手杀死自己的亲弟弟台帖木儿和不花帖木儿二人,因此被叔叔赶下台,幸亏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出面干预,王汗才得以重登汗位。后来,王汗再次被其弟额儿客哈刺赶下台(额儿客哈刺曾被其兄王汗追杀而逃往乃蛮部),这次则是他成吉思汗本人出面帮助王汗恢复汗位。

成吉思汗还以令人悲伤的友好的口气回顾说,在共征乃蛮部回师的路上,在激战前夕,王汗深夜单独撤军,背信弃义地抛弃他成吉思汗。但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并没有妨碍他成吉思汗宽宏大量地再次援助自食恶果的王汗。最后,成吉思汗还指出,在共同的战斗中,他成吉思汗曾征服了其他蒙古部落(他声言是为克列亦惕部汗征服这些蒙古部落)。他说:〃我父汗,我好比赤忽儿忽山上之鸟,曾飞越捕鱼儿湖,为汝征服朵儿边部和塔塔儿部此等蓝爪白羽之鹅雁;曾为汝飞越阔连湖征服合答斤部、撒勒只兀惕部和翁吉刺惕部等此等深蓝爪浅蓝羽之雁雀矣。〃这就是说,在他成吉思汗充当克列亦惕部王汗的附庸期间,他的实力的加强应被看成是他的保护人王汗实力的加强。成吉思汗以同样的口气传语扎木合,斥责这位昔日的安答出于根深蒂固的嫉妒之心,施展阴谋诡计,巧言构谗,离间他同王汗之间的关系等种种恶劣行径。他指出:〃汝不能直接战而胜我,遂唆使父汗离我也。〃他还提及一件有趣的往事说:〃昔日,我等往父汗处饮。我先起而饮,汝由是嫉我而谗我也。今日汝可单独于父汗处饮矣。〃这最后一句形象而一针见血的话显然是影射扎木合想取代成吉思汗充当克列亦

惕部王汗的义子。成吉思汗又传语已抛弃他而前往投奔克列亦惕部怀抱的阿勒坛和忽察儿说

〃汝等曾拒绝称汗(他二人很可能是最有资格称汗的人),故让我称汗,将我推上汗位矣。汝忽察儿为捏坤太石之子,众劝汝为汗时,汝因辞焉。汝阿勒坛,因汝父忽图刺汗曾主国,故众曾劝汝继乃父主国为汗,汝亦因辞焉。我本人出身非贱也,我乃把儿坛把阿秃儿之孙也,然我亦曾劝汝等为汗,汝等亦因辞焉。因汝等推我为汗,我始为之。〃

说到这里,成吉思汗便向这两位曾推他为汗而又抛弃他的亲王重申臣民对当选汗应负的义务。他说:〃设若汝二人之一为汗,战阵中所掳之美女与所得之良马,我必悉数献之也;其于草原与荒山所猎之狡兽,我亦必择其最佳者而献之也!〃最后,成吉思汗竭力想唤起这两位蒙古亲王作为蒙古人的连带情感,他呼吁他们保卫先祖之地…土拉河、斡难河和克鲁伦河三河发源地,要他们〃勿使他人营于三河之源……〃对于王汗之子、克列亦惕部王储桑昆,成吉思汗则说:〃我亦汝父之子也。我乃彼着衣而生之子,汝乃彼裸身而生之子也。然汝父抚我二人之意等耳。汝惧我行将插人汝与父汗之间而嫉恨我也……〃成吉思汗接着以同样的口气要桑昆不要与他争执而打搅〃父汗〃晚景。他还隐晦地揭露桑昆欲在王汗健在之时称汗,即揭露桑昆想推翻王汗,自己取而代之。成吉思汗派人转达的以上这些言辞都表明,这是一系列老练而巧妙的外交行动。

他给昔日的各位盟友的传话是很有分寸而得体的。对王汗,他说话时把自己放在忠实的附庸和义子的地位,从而突出了他遭到攻击和损害的不合理性和不公正性,也表明了他在遭到损害后仍对〃父汗〃满怀〃孝心〃。与此同时,他竭力在年老的王汗与其合法继承人桑昆之间散布不信任情绪,怀疑桑昆有弑君之心。对投靠王汗的几位蒙古亲王,他则责备他们背叛祖先和臣民,从而使这几位亲王为自己的背叛行为感到羞愧。他含蓄地鼓励他们回到他的麾下,为把克列亦惕人赶出蒙古草原而斗争。在这些表明最无可指责的忠诚和最令人感动的诚意的言辞后面,充满着足以逐渐瓦解敌方联盟的暗示和影射。

事实上,成吉思汗的这些言辞几乎在当时就立即起到了这种瓦解作用。当听了〃义子〃成吉思汗仍然充满孝心的话以后,王汗感到十分内疚地说,〃古日:〃离吾子者即离而道也,斯言极是,我心痛焉。他当即发誓道:〃我若再对我子铁木真怀恶意,犹如此出血!〃说毕,他抽出削箭刀刺破自己的小指,取一桦皮小袋盛其血,交与成吉思汗派来的使者。

但是,桑昆显然对成吉思汗话中的影射之意感到愤怒,因而拒绝和解。他对其父王汗说:〃彼何时称汝为汗与父耶?彼谓汝为害亲兄弟之屠夫矣!〃桑昆盛怒之下又要对成吉思汗发动无情的战争,他命令部下说:〃必勒格别乞与脱朵延二人听着:可即树战旗,命人饲肥战马,准备厮杀。事已无可疑矣!〃正像古典悲剧中的这种角色一样,桑昆当时甚至还轻率地说出了如下注定他要遭厄运的话:〃唯刀剑其裁决乎!胜者必占领败者之国而为至高之汗也!〃

第三十五章 巴勒注纳湖之苦水

成吉思汗派往敌方联盟的两位使者之一速格该者温,因妻儿尚在王汗处,故惧而未返回成吉思汗处。另一位使者阿儿孩合撒儿只好只身返回,向成吉思汗报告了敌方对他的和平建议的态度。

得悉这些消息后,成吉思汗遂向北撤退,退人巴勒注纳(〃浑浊的水塘〃)湖畔,在那里下营。巴勒注纳湖可能在斡难河与音果达河之间的阿加河附近,也可能在此以东额尔古纳河北岸与塔雷湖之间。这里,即巴勒注纳湖所处地区,西北部是多树木的草原,有许多铁线莲属植物和草属植物,间有一丛丛桦树和柳树,土质为粘土和沙土。东部靠近塔雷湖一侧也是一片草原,多生苦艾,地质为盐土。在当时季节,巴勒注纳湖几乎干涸无水。据后来的波斯的传说记载,成吉思汗曾在这里被迫从泥沙中挤水饮用。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将士们仍忠实地追随着他。成吉思汗有感于将士们的这种忠诚,举手仰天发誓说,今后必与诸将士共甘苦,如背此言,将有如巴勒注纳湖中之浑浊泥水。说毕,他便喝了几口泥水,然后把杯子递给将士,将士们也当场发誓永不离开他。成吉思汗的这些追随者后来成了史家所说的巴勒注纳湖派。他们的一片忠诚后来得到了成吉思汗的慷慨奖赏。

毋庸讳言,此时成吉思汗已经退到了蒙古地面的最东北边界通古斯种族人居住的泰加森林边缘地带。然而,就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成吉思汗的事业开始有了转机。而此时,他的对手们却开始衰败没落,以王汗为中心的联盟正趋于土崩瓦解。这些游牧人,为了满足仇杀的欲望,为了得到战利品,他们可以暂时地团结在某个被推举完成此等任务的战争指挥者周围。但是,除非他们所拥立的战争指挥者是一个超群的杰出人物,除非这个人物是一个像成吉思汗那样刚强的人,否则,他们就会在一旦达到目的之时散伙,离开他们前不久还听其指挥的首领。特别是在对手顽强的抵抗使劫掠之日无限推迟因而不能肯定得到战利品之时,他们便会如鸟兽散。此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抛弃不善于带领盟友去夺取胜利的运气不佳的首领。

读者一定还记得,昔日由扎木合及其朋友们拼凑起来反对成吉思汗和王汗的〃季节性〃联盟就是这样分崩离析的。现在,扎木合本人和其他闹分裂而离开成吉思汗的蒙古人对王汗的权威又感到厌倦了。在对王汗不满的人们中,有成吉思汗的叔叔答里台,他现在已为自己背叛成吉思汗而感到后悔;有合法的〃觊觎汗位者〃阿勒坛和忽察儿;还有总惯于耍阴谋的扎木合本人。他们现在已不能忍受凌驾在他们头上的任何霸权,于是策划道:〃可于黑夜袭而擒彼王汗,我等自立为王,不受克列亦惕人之辖,亦不受铁木真之治。〃

但是,王汗觉察了他们的阴谋,抢先采取了措施。扎木合、阿勒坛和忽察儿急忙逃走,差一点儿落网。他们三人逃往蒙古西部投靠了乃蛮部。与他们逃走的路线相反,答里台却选择了向东逃的路线,投到成吉思汗帐下,希望得到成吉思汗的宽恕。成吉思汗果然原谅了他,而且态度真诚,因为,据我们掌握的史料,此后他们叔侄之间并没有发生过任何令人不愉快的事。与此同时,蒙古部落之一豁罗刺思部首领斡思察罕也率部主动来投成吉思汗。

此后不久,来了一名穆斯林商人。此人名叫阿三。阿三在汪古惕部营地(中国山西省长城附近)逗留了几天后,一路行至额尔古纳河。他骑着一头白毛骆驼,赶着一千只羊,沿上额尔古纳河而下,想换取一些貂皮和松鼠皮之类的皮货。在外贝加尔湖泰加森林边缘地区,收购这类皮货是很容易的事。他绕道来到巴勒注纳湖畔饮牲口,在那里与成吉思汗相遇。他们之间似乎不久即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后来,有三个穆斯林(阿三,扎法尔一忽扎,达尼失门德一哈吉卜)成了〃巴勒注纳派〃忠臣。更有价值的是成吉思汗的亲弟弟拙赤合撒儿也来到了巴勒注纳湖畔。在这以前,他是当了克列亦惕部的俘虏呢,还是像别人一样投靠了克列亦惕部?这一点我们无从得知。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在克列亦惕部一心想回到成吉思汗身边,遂设法避开克列亦惕人的监视,离开妻子和三个儿子(也古,也松格和秃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