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就是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 
  一个曾在哥伦布航队做过事的意大利人亚美利哥,邀了几个同伴,循着哥伦布航线,也航行到了大西洋对岸。他还登岸作了详细的考察,于1503年写了一本游记,说大西洋的对岸这块大陆,根本不是亚洲,印度也根本不在这块大陆上,这是他们发现的新大陆。后来一个德国地理学家,又根据这本游记,把这块新大陆画在地图上,并用亚美利哥的名字给这个大陆命名,叫做“亚美利加”。后来西班牙人经过认真查对,发现这块大陆并非亚美利哥的新发现,而是哥伦布十多年前早已发现并作过长距离考察的地方,怎么能用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呢?可是西班牙人发觉太迟了,“亚美利加”的名字已经在全世界传播开了。 
  哥伦布死后,巴尔波亚率领一批西班牙移民,越过巴拿马海峡,从山顶上看到西面一片汪洋大海,才明白到东方的中国和印度去,航程还远得很呢。面对光涌澎湃、无边无际的海水,他竟把占世界水面积一半的太平洋叫“南海”。巴尔波亚没有能力再往前走,但是他此行的发现,为后来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打下了基矗麦哲伦(1470~1521)出身于葡萄牙贫穷的骑士家庭,16岁进入国家航海事务厅。由于他刻苦学习,成了一名具有优良素质的海员,他25岁就作为一名普通海员,随船绕过好望角,远航印度。经过五年磨炼,他当上了船长。1509年,29岁的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穿过马来西亚半岛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再向东,到达了菲律宾的棉兰老岛。 
  麦哲伦的航行成绩,使许多人羡慕不已,可他并不满足,他从巴尔波亚那儿得到启发,坚信让船只再绕过南美洲,进入“南海”,便可直通东方,到达“遍地是黄金”的中国。他向葡萄牙国王提出请求,不仅没有得到批准,而且屡遭打击和排挤,他只好同哥伦布一样适居西班牙。他向西班牙国王陈述西行远航到东方去的计划,却获得批准。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5只船、265个水手,组成一个环球船队,从圣卢卡港出发,沿非洲西海岸经过加那利群岛和佛得角群岛,利用赤道洋流和东北信风横渡大西洋,顺利地到达美洲。船队要从美洲东岸到西岸去,往北是终年冰雪不化的北极,很难过得去。往南恐怕跟闯非洲好望角也差不多。中间有一个巴拿马海峡,那时没有运河,船队过不去。麦哲伦经过仔细考虑,决定南行。 
  这是没有人航行过的航路,没有航标,也没有航图,完全不知航情,困难多得无法形容。一路上,他们经受了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缺吃少喝的煎熬,内奸家贼的破坏,狂风暴雨的袭击,触礁沉船的威胁,都没有阻挡住麦哲伦的航行。他们终于在1520年10月21日到达美洲南端的一个地方,发现有一条水道可以越过大洲。水道南边陆地有火,麦哲伦便给它取名叫“火地岛”。他们穿越这条510公里的水道,前后花了28天。那里气候恶劣,风大雨多,气温甚低,船只颠簸得厉害,航行十分艰险。以后为了纪念麦哲伦,就把这条水道取名为麦哲伦海峡。 
  穿过麦哲伦海峡,见到了另一个新天地,无边无际的海面上,风平浪静,灿烂的阳光,映照着天空,绚丽多彩。麦哲伦被这一派大好风光迷住了,为它取名“太平洋”。 
  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乘着稳定的东南信风,航行了三个月,居然没有一次遭到暴风和巨浪的袭击,平平安安于3月28日到达菲律宾的棉兰老岛。10年前,麦哲伦从东线航行到过棉兰老岛,麦哲伦欣喜若狂,站在驾驶台上大声呼喊:“成功了!我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 
  麦哲伦船队在棉兰老岛呆了一个月,与当地居民发生武装冲突,被一支致命的镖枪射中,跌倒在海水中。船队慌忙启锚逃离棉兰老岛。这时265个水手只剩18人。五条船只剩下曾经触过礁的“维多利亚”号一条船。后来,在艾米卡诺的率领下,穿过中国南海,横渡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又经过一年半时间,于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真正地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那位为太平洋命名的麦哲伦,永远葬身在太平洋海底。现在,在马克坦岛的北岸上,有一座铜制的纪念碑,记载着当时发生的事件。 
  正面刻着: 
  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因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个菲律宾人。 
  背面刻着: 
  费尔南多·麦哲伦之死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是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死亡的。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只——“维多利亚”号,在艾米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行就这样完成了。 
  看来,这个碑文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它既没有掩盖麦哲伦为西班牙殖民者寻求新领地的历史事实,也没有否定麦哲伦历尽千辛万苦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伟大功绩。




达尔文的海洋探察 
  英国海洋探险船“贝格尔”号在启航走向远洋的时候,正处于19世纪初期的海洋探险性质的变化和航海船只革命的阶段。“贝格尔”号是一条三桅纵帆军舰,并备有小型蒸汽机。它另一个特点是乘坐它的探险队员,不再全是身强力壮的水手,而是由各类富有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充当主力。 
  “贝格尔”号在海洋探险史上并没有多少地位,它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它的乘客之中有一个年轻的学者——查理·达尔文。达尔文在“贝格尔”号上的5年探险生活,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这经历为他的全部事业确立了基矗1809年,查理·达尔文诞生于一个名医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医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达尔文自小却是个调皮蛋,不爱上学,成天迷恋于捉虫子、掏鸟蛋、拾贝壳。父亲为此极为生气,在1825年送他到爱丁堡大学学医。但达尔文还是顽性不改,经常与同伴到海边捉蟹捕鱼,制作标本。父亲生怕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会败坏门风,又把他送到剑桥大学学神学,希望他能成为一名持重的牧师。但是达尔文对刻板的神学毫无兴趣,剑桥大学反倒给他提供了个学习“邪术”的广阔天地,他经常跑去听地理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的课。 
  父亲闻知他的“劣迹”后,勃然大怒,匆匆赶来训斥。岂知达尔文已报名参加“贝格尔”号探险队了,父亲连他的面都没见着。 
  1831年夏,“贝格尔”号升火起航,谁知刚到大西洋,就接二连三地遇到风暴,不得不两度返回英国。直到12月27日,船才驶离德文港,踏上漫漫征程。 
  “贝格尔”号穿越大西洋,于次年2月抵达巴西海岸,达尔文和他的伙伴登岸考察。他们穿过热带雨林,踏遍茫茫草原,攀登陡峭的海岸,发掘出大量古生物化石。达尔文特别注意从北往南的地理变化所引起同类动物的异化。 
  1832年8月,“贝格尔”号锚泊在阿根廷的布兰卡湾。在这里,一种新的发现吸引了达尔文。在港湾的红色泥土里,他们挖掘出各类奇异的动物化石,其中有巨大的四足类巨兽,如磨齿兽、箭齿兽、厚皮兽、披甲兽。这些庞然大物早已在地球上绝迹,但它们与现在存活的地球生物有何联系呢?如果把它们的骨骼复原,人们将会看到,它们兼有现代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共同特征。于是达尔文认为,这些四不像动物虽然已不存在,但它们的某些特点在现代鸟类的哺乳类身上都可以找到,它们或许是后者的共同祖先。他进一步推想,自然界有着无数的生物,每一种生物和另一种生物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而这些相同和差异是时间的产物。 
  达尔文在浅海的沉积层里又找到了不少的海生贝壳,这些沉积层目前正处于陆地100米高的地方。由此他得出了海陆变迁的结论。经过大量观察,达尔文的脑袋里产生了适者生存、自然淘汰的初步想法,这想法后来成为生物进化论的核心。 
  1833年8月,“贝格尔”号到达火地岛南面的合恩角。这里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汇合点,风急浪高,船遇到了极大的危险。历尽艰辛,他们找到一个小海湾避风,达尔文趁机上岸考察。 
  达尔文在火地岛呆了一年多,对地质和生物作了极为详尽的考察。这时“贝格尔”号也已经修复如初,正等待好天气重新出发。在一个月高风静的夜晚,“贝格尔”号急速驶出小港,紧接着绕过合恩角,进入太平洋。 
  1835年秋,“贝格尔”号到达了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又上岛进行考察,收集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贝格尔”号离开加拉帕戈斯群岛后,才算完成对南美沿岸的考察任务。该任务原计划两年时间,现在却拖了4年,其原因主要是达尔文的“拖延”,而船长费兹·罗埃看来也支持达尔文的“拖延”。 
  然后,“贝格尔”号西行,横渡太平洋,经澳大利亚入印度洋,又过好望角,再渡大西洋,于1836年10月2日回到英国。 
  这次环球探险历时5年,是海洋探险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由于远远超出了预定的时间,船长费兹·罗埃受到皇家科学院的严厉批评。但皇家科学院没有想到,借这次探险机会的达尔文搜集了数以万计的动植物标本,作了大量的观察笔记。他们更没有想到,就是这个达尔文在20多年后,出版了震惊世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揭开了人类科学的新纪元。 
  “贝格尔”号探险结束以后,世界性的海洋表面的探险活动几乎全都转向科学研究的目的了。 
  继达尔文环球考察10年之后,英国另一位杰出的生物学家、进化论者赫胥黎也进行过类似的海洋探险考察。他在1848年乘坐“响尾蛇”号船在海上度过了4年。




第一个“海底居民” 
  法国人库迪·贾奎斯·伊伟思一向是个潜水专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就与几位同道好友,组成了蛙人小团体。他们发明了水中眼镜、水中鳍和水肺。最早的水肺使用的是纯氧,因此潜到较深的地方非常危险,库迪有两次差一点溺死。他们就想到研究水中呼吸器,以适当的压力,自动送出空气。 
  就在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库迪应征入伍。不久,法国战败,库迪被遣散出军队,于是他重新组建蛙人小团体。 
  1942年,他认识了瓦斯专家卡克尼·爱米尔,他们决定要研究一种水下呼吸的新方法。他们从公元前的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启发。亚里士多德曾发明用瓦瓮装空气的方式潜到水底,但是由于瓦瓮的体积太小,携带的空气不多,所以潜水的时间不长。库迪和卡克尼绞尽脑汁,终于制造了人类第一部水下呼吸器。虽然在塞纳河里的试验中,呼吸器中的大部分气体变成气泡白白逸失,但库迪却感到呼吸舒畅。然而当他试图倒立时,呼吸器却断了气,他差一点被闷死。 
  1943年的6月,库迪和妻子与他的旧日蛙人团体的伙伴菲力普·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