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都新德里达46℃;巴基斯坦中南部达50℃,南部的贾科巴巴德达53℃;孟加拉、尼泊尔也受到热浪的危害,南亚约有近700人在酷热中死去。高温伴随着干旱,农作物受到了严重损失。
7月中旬,美国中西部和东部受1980年以来最严重的热浪袭击,许多地方高温达历史记录,芝加哥13日气温高达41℃,酷热天气使得7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也很严重。
随后,热浪又越过大西洋闯入欧洲,中欧与南欧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持续高温,西班牙许多地方气温超过40℃,塞尔维亚和科尔瓦多达45。6℃,意大利大多数城市温度升至35℃,米兰38℃,法国巴黎气温曾升到36。2℃,为1976年以来最高值,即使在不太热的荷兰,气温也达35℃。
在北美东海岸1995年飓风特多,被命名的热带风暴已达19个,仅次于风暴最多的1933年,是50年来风暴最频繁的一年。特别是8月份以来,极具威胁的风暴接踵而来,美国南部、墨西哥、加勒比海及其附近地区死亡137人,损失77亿美元。强度和危害最大的飓风Opal10月上旬初横扫墨西哥湾沿岸及美国佛罗里达等州时,最大风速达83米/秒,涌浪高4米,59人丧生,数万人受灾,这也是1992年以来袭击美国本土最强的风暴,损失约30亿美元。飓风Roxanne肆虐墨西哥,它是一个月内第3个袭击当地的飓风,最大风速60米/秒,16人死亡,42人失踪,30万人无家可归。加勒比海连受飓风影响,也给背风群岛带来严重灾害,死亡约20多人,许多居民住房被夷为平地,数百人受伤。
全球天气气候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最近美国托马斯·卡尔等高级科学家利用美国1910年以来48个州的气候资料进行的研究表明,7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极端天气气候现象有明显增加,可能是对温室效应的一种响应迹象,但这个结果是否对全球有普遍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我国汛期的气象灾害
江南暴雨频繁
1995年6月中旬后期,副热带高压急剧北抬,华南前汛期结束。从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内,强降雨带一直稳定在江南北部,湘、赣、浙、苏南和皖南持续出现暴雨或大暴雨,暴雨过程在半个月内竟达6次之多,黄山曾出现253毫米的日最大降水量。上述各省这半个月的降水总量一般在300~560毫米,部分地区达600~9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湘、赣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创造了建国以来的极值。
由于降水时段集中,雨势猛,雨量大,致使江、河、湖泊和水库的水位持续上涨,居高不下,鄱阳湖出现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洞庭湖和长江下游干流出现建国以来第二大洪水。
暴雨洪水造成的灾情是惨重的。仅湘、赣两省就有173个县、市受灾,380余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650人死亡,房屋倒塌,企业停产,农田被淹,铁路中断,两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30多亿元。
西北旱灾肆虐
局地洪涝、大范围干旱是西北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但本年度西北地区东部的异常干旱却是多年罕见的。例如:一些地区5月的降水量一般不足20毫米,不少地区滴雨未下,陕、甘、宁、青的一些测站出现了建国以来月降水量的最小值。进入6万,这些地区的降水仍持续偏少,旱情持续发展。
冬春连旱,春夏连旱,导致西北一些省区灾情严重。仅陕西省受旱面积就达3200万亩,210万人饮水困难。地处渭水之滨的古城西安曾一度供水紧张。
辽吉暴雨成灾
7、8月间随着副热带高压继续北抬,江南连续暴雨结束,雨带开始出现在北方地区。
7月24日~8月8日,辽宁、吉林中部和东部连续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降雨总量一般有100~300毫米,部分地区达350~550毫米。
受连续暴雨影响,辽河、鸭绿江等河流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部分城市、乡镇和大片农田被淹,公路、铁路多处被冲毁,一批工矿企业被迫停产,死亡和失踪200余人,经济损失严重。
热带气旋“钟情”华南沿海
1995年的热带气旋季节前期,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异常沉寂,到7月底还少有热带气旋活动。但从7月底起南海海面却经常波滔汹涌,热带风暴频频发生,而且不时光临华南沿海地区。
7月底以前,西北太平洋海域只有3个热带风暴生成,而且这3个热带风暴都未在我国登陆。
在7月底至8月的30余天时间里,先后有7个热带风暴在南海和吕宋岛以东洋面生成,其中有6个相继在我国登陆,而且除1个登陆华东的浙江外,其余5个均登陆华南。频繁登陆的热带气旋所伴随的狂风暴雨,给广东、海南等省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这期间,在我国登陆的热带气旋超过常年平均数2倍,是建国以来同期最多的。热带气旋在短时期内频临华南沿海,也是常年同期罕见的。
“秋老虎”发威长江流域
盛夏难得一见的大范围强热浪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长江流域涌动,人们惊呼“秋老虎”来了。
热浪自8月27日始于闽北、浙南,以后逐日向西扩展。至月末,华南北部、江南、江淮以及四川东部均处在35~37℃的高温区内,进入9月高温区又向北扩展到了黄淮地区和汉水流域。重庆等地曾连续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
高出常年同期平均值4~5℃的罕见高温,加重了一些地区的干旱。9月上旬末,伴随着较强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急剧南退,“秋老虎”天气才宣告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当长江流域经历着高温煎熬时,华北等地却处在连绵的低温阴雨之中。在卫星云图上,呈现出这样一幅几乎恒定的图像:南方上空晴空万里,而在这个近乎椭圆形的晴空区的北侧,华北、西北地区东部却被浓密的云系覆盖着。相邻的两个地区,却经历着两种绝然不同的天气。
人类怎样影响天气
干旱、洪水、大风、冰雹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气象灾害。
据统计,我国建国以来每年遭受灾害的耕地面积平均约为4。6亿亩。主要灾害为旱、涝、风雹和冻害等。它们使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程度分别为:旱灾占62%、涝灾占24%、风雹灾占8%、冻害占6%。我国是世界上多雹的国家,每年农业受雹灾面积平均为2600万亩,重灾年份超过6000万亩。冰雹灾害虽常在局部地区发生,但其后果却非常严重,轻者大幅度减产,重者绝收。
现代的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研究,是在美国科学家兰米尔的领导下开始的。1946年11月13日,谢弗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人工降雪消云试验。此后世界各地相继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工作,干冰和碘化银成了主要的催化剂。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近100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这项工作。人工影响天气的范畴也从人工降雨、防雹很快扩展到人工消雾、消云、消雨、消闪电、削弱台风等其他领域。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有着与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斗争的悠久历史,人们利用土火炮防雹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但我国真正有科学依据的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工作是于1958年首先由吉林省结合抗旱斗争开展起来的。30多年来,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项工作在防灾、减灾,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尤其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我国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已成为气象工作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一项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
目前,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规模有很大发展,据统计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参加人工降雨、防雹的作业人员近1。5万人。包括4架云物理专业考察飞机在内,每年有20多架飞机和3000多门高炮以及数十部711雷达用于野外作业。每年消耗炮弹约60万发,火箭2万多发。一些省(区)建立了能实时采集处理多种信息的作业指挥系统,已引进了多普勒、双线偏振等数字化雷达和云水遥感仪器,由国内自行研制的一批新型催化工具,如高效焰弹、炮弹、碘化银发生器和射程8000米的防雹、增雨火箭正在逐步得到推广使用。
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需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试验,不断提高作业的技术水平,才能使这项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据统计,人工影响天气的经济效益是很大的,一般估计投入产出比约为1∶5到1∶30,一些特定地区经济效益还会更大些,同时这项工作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社会效益。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包括许多内容,目前国内广泛开展的主要为人工降雨、人工防雹和人工消雾,其技术方法简述如下:人工降雨人工降雨又分为人工影响冷云增加降水和人工影响暖云增加降水。冷云增加降水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主要为,利用飞机携带冷云催化剂(碘化银、干冰、液氮等)或发射人工降雨高炮炮弹。在云内低于…3℃层且有过冷水的区域进行催化,使其增加降水。我国从事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工作者,通过10多年对我国北方层状云人工催化冷云降水的研究表明,其平均增雨效率在20%左右。人工影响暖云增加降水多采用飞机携带暖云催化剂(盐粉、尿素等)在云中高于0℃层区域进行催化。由于暖云催化剂粒子的尺度要求比冷云催化剂高得多,所以暖云催化剂用量要高于冷云催化剂104~106倍。
一般飞机作业一架次需携带上千公斤暖云催化剂。
人工防雹人工防雹是指用人工方法使冰雹云不降雹,或者减弱降雹强度。目前国内广泛开展的防雹作业是利用口径37毫米高射炮,直接将装有碘化银的炮弹送入冰雹云的冰雹生长区爆炸,人为地增加雹胚的数量,由于这些众多的雹胚在冰雹形成的区域会争食云中的有限水量,使它们大多数不能长到冰雹的尺寸,从而限制冰雹生长,达到人工防雹的目的。
人工消雾人工消除局地过冷雾通常采用丙烷、干冰、碘化银或液氮等催化剂,播撒于雾中,产生冰晶,使大量过冷雾滴聚集到冰晶上,冰晶靠消耗雾滴长大并下落到地面,从而改善能见度。人工消除局地暖雾主要采用向雾中播撒吸湿性粒子,如盐粉、氯化钙溶液、尿素等,使其吸收雾中水汽,从而改善能见度。利用动力法、加热法消除暖雾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人工“捉”惊雷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平均每秒钟约有100次雷电发生。
雷电具有极大的能量,仅一次普通的雷电就可产生10万安培的电流和4×106焦耳的能量。这股强大的能量有时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它可以击中升空的火箭和飞机,可以摧毁和破坏高层建筑,可以劈裂粗大的百年老树,可以扭曲坚韧的金属板,可以引起森林火灾,可以伤害来不及躲避的人畜。如1986年美国有三枚待发升空的火箭被雷电击中;1987年我国大兴安岭森林因雷击而起火;1989年8月12日,我国黄岛油库因雷击起火发生剧烈爆炸事故。雷电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可怕的人身伤亡,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4000人惨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