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十字-第5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夜枭战队……





第152章 大西洋绞杀战(40)
  “航向225度,速度230节,高度7000米,距离145公里……大约有8架大型机。”
  英格索尔和特纳通过雷达得知了远处有飞机扑来,这毫无疑问肯定是德国人,但让他们迷惑不解的是,德国人为什么在晚上发动?而且这架势明显是重型轰炸机,难道德军晚上有什么企图?
  “他们打算增援萨尔岛?比如说,空投部队?”
  “这……”特纳迟疑了,这明显有悖于常识,萨尔岛本来面积就不大,在夜间空投只怕落于海里的可能性更大,“也有可能是空投物资或补给,毕竟打了好几天,德军消耗也大。”
  “让岛上的陆军注意点……”英格索尔一阵苦笑,本来他以为第3师上去后会是压垮德军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没想到虽然已经占领了一半多的底盘,德军依然在纵深地带负隅顽抗,由于岛屿中心地带舰炮覆盖起来不易,陆军3师推进的速度更慢。
  过了几分钟,雷达室继续发来警报:“德军航线不变,持续向舰队飞来,建议防空准备。”
  “好吧……”特纳叹了口气,“一级战备……”
  “飞机需要起飞迎敌么?”
  “不必了,夜间根本找不到敌人也难以安全起降,还是不要空费力气。”特纳苦笑道,“您不要对他们抱有太高期望。”
  这是句大实话,光今天一天就有4架飞机因为降落时飞行员没有控制好而坠入海中,人虽然救了上来,但飞机绝对是完蛋了,指望这帮菜鸟能夜间作战还不如指望德国人准头差一点。
  有参谋嘀咕道:“我们执行了严格的灯火管制,我就不信德国人能找到我们。”
  此刻,夜枭战队带队的里希特少校冷笑一声:“我当然看得见你们……”他之所以这么有底气,完全是因为飞机上普遍都安装了新研制成功的雷达:Fug…300。这是一款用于探测及定位水面舰艇的空对海扫描雷达,是在洛伦兹公司(C。Lorenz)开发的Fug200hoHentwiel雷达基础上升级而成的。Fug200型的探测距离在高度5000米时大约是120公里,当初FW…200c就装备这款雷达而成就了大西洋秃鹰的威名。
  但对这款雷达的性能,德方很不满意,因为其不但体积大,而且搜索距离有限,精度也很差,但一直没有太好的办法,在1941年发明后只能在原有基础上打转转,直到霍夫曼指示从日本引入了多腔磁控管。
  磁控管于1921年就有了,但多腔高能磁控管直到1939年才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蓝德尔和布特发明出来,在英国人发明后不久,日本方面也独立研制成了该技术。双方的起点最初是差不多的,但与英方高度重视不同,日本对这项发明基本不闻不问,一直束之高阁。日本有这个态度并不奇怪,由八木教授发明的八木天线在日本国内根本没有任何反响,直到日军打下新加坡,从缴获的英国设施中才看到了八木天线,到那时候才恍然大悟。
  日本毫不重视,英国飞速发展,一年多后,由于不列颠之战进入高潮,英国人又将多腔高能磁控管技术送给了美国,此时英国产品已经能以10kw的功率发射3000mhz的微波。而日本技术依然停留在2kw的初始阶段,然后在1941年,英国人又发明了多腔磁控管空腔间的异体耦合技术,把磁控管交变齿捆绑在一起来约束以便实现稳定,结果获得在3000mhz下50kw的输出功率。对微波雷达来说这样的功率足够了,不但体积大大缩小,而且重量也减轻了许多。而日本依然是原地踏步——双方现在的差距是25倍。
  等到德国从日本引入这项技术,加上从击落的英美重型轰炸机上发现的实物再因为霍夫曼不遗余力的推动,到1943年8月间,德国终于实现了多腔高能磁控管的量产,达到了英美在1942年年底的水平,成功地将双方技术差距从4年缩小到半年左右。新的Fug…300型空对海雷达可以在6000米以上的高度实现对200公里以上的舰队探测,而且精度提高了1个数量级。
  霍夫曼还让洛伦茨公司和德国另一家雷达技术专业工事——德律风根公司形成共同研究体(中国清末民初管电话叫德律风),探索对其他型号雷达的研究。德律风根公司依托多腔高能磁控管的这样技术,同样研发成功了Fug…312型雷达。与洛伦茨公司的产品不同,德律风根公司的产品主要运用于夜间战斗机的空对空探测,可以在8公里范围内发现诸如b…29这样的大目标或者5公里范围内发现诸如p51这样的小目标,定位精度可以精确到200多米——完全处于飞行员的目视观察范围内。
  在美国昼间战略空袭失败后,英方不甘心失败,曾派出兰开斯特轰炸机继续执行夜间空袭,但经常被装备Fug…312型雷达的德军夜间战斗机打下来,损失很大,后来连夜间空袭也只能停止。
  现在的夜枭战队上就装备了这两款最新型号的雷达,不过里希特显然是多虑了,美军没有出动战斗机拦截的意图,单纯认为德军发现不了自己。
  “找到美军主力……乖乖,这么多船。”
  里希特很满意:“各单位注意,保持航向不变,将高度下降到6000米,准备打开猛犸系统。”
  猛犸是他们对大型红外照射器的称呼,这个硕大的探照灯让夜枭部队明显异于其他飞机,在白天就他扎眼,在晚上嘛……嘿嘿,红外线不可见!
  由于德军并没投弹也没有投照明弹,所以美军驱逐舰和巡洋舰上的高射炮颇有默契地不开火,以免火光而暴露自身位置,但他们却不知道,上面的德军飞机已悄悄开始用猛犸系统在扫描下面的美国军舰了。
  看着德军飞机在头顶飞来飞去,既不投弹也不发射照明弹,所有人都在想:上面这批傻鸟该不是找不到我们吧?
  特纳给各舰下达了指示,如果德军飞机降低高度到3000米,则全部火力齐开,争取击落这些胆大妄为的飞机。
  “找到了,长官,3号机看见一艘轻型航母……”
  里希特满意地点点头:“很好,让他先来。”
  3号机熟练地下降高度,美军雷达兵盯紧了屏幕,看着这架飞机下降到5000米就不动了,不仅暗想:5000米你能看清啥?还是乖乖下来等待高射炮的迎接吧。他哪里想到,3号机已牢牢用猛犸锁定了中途岛号(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
  “去吧,宝贝!”随着操纵手一声喃喃低语,一枚Hs…393脱离挂钩,开始扑棱着飞下去,翼尖的小灯闪闪发亮,在夜色下特别清楚,导弹前部的引导头装着被称为“Kiel”的被动红外探测器,其由蔡司公司研制,重量19公斤,最大设计探测距离为2km,它可以探测船舶烟道废气发出的辐射信号,其核心敏感元件是直径12厘米的硫化铅探测头。
  从6000米高空坠落时,红外引导头还没法发挥作用,现在是操作员依靠猛犸系统配合翼尖灯修正导弹航向,使其能飞向目标方位,现在Hs…393完全是线控的,根本不担心敌人会干扰操纵型号。
  “很好,保持高度,距离……”随后,4号机、5号机,8号机都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同样激发了一枚Hs…393并投掷下来。
  看着空中越来越多闪着光芒的东西,下面的舰艇本能地感到不对劲,特纳也隐隐约约有一种不安感,立即批准防空火力还击,但这并没有什么用,相反,防空火力射击之后,其温度更高,热辐射效应更加突出。
  当系统提示导弹离目标不到2千米了,操纵军士暗暗祈祷一下,然后激活了红外导引头并随后切断了导线。
  “啊……那玩意冲着我们来了……规避,快规避……”
  可惜,无论中途岛号如何左突右闪,头顶的炸弹仿佛着了迷似地扑过来,还能根据军舰移动的位置调整姿态,相对于军舰费尽心机的机动,Hs…393只要通过姿态轻轻调整就可以实现,现在那颗“Kiel”的被动红外探测器牢牢盯住了中途岛号烟道附近的热辐射——速度越快,辐射量更大。
  “轰隆”一声,这枚导弹最后成功地扎进了军舰,700多公斤的庞大体重冲击力再加上近400公斤的炸药(相当于500公斤级航空炸弹)发生了剧烈爆炸,直接就宣判了这艘护航航母的死刑。
  随后,这样的事例多次上演……
  8架me…264一共携带了32枚hs…393,虽然最终只有10枚成功击中目标,命中率不到三分之一,但战果是极其辉煌的,4艘护航航母、2艘货轮、1艘油轮被、1艘登陆船炸毁沉没,甚至连衣阿华号和新泽西号战列舰也吃到2枚。
  当夜枭战队心满意足地扬长而去后,海面上依然还有油轮熊熊燃烧的痕迹……





第153章 大西洋绞杀战(41)
  12月1日一大清早,参联会就收到了两个噩耗,一个是爱德华王子岛传来的:昨天深夜德军飞机空袭了航空基地,守军虽然竭力抵抗,但德军空袭架势很猛,以损失30多架飞机的代价摧毁了基地;另一个消息是佛得角方向发来的:德军出动了重型轰炸机和神秘的、在夜间可准确击中军舰的武器,舰队损失了4艘护航航母和附属上面的舰载机,同时还损失了1000多人。
  这两个消息让马歇尔和金上将又惊又怒,为了同步协调指挥这两场战事,两人干脆带着全套参谋班子吃住在参联会,没想到居然如此不省心。
  “现在只能从缅因州出击了,那样距离太远,只能用水平轰炸机,效果极差……”阿诺德非常恼火,但德军夜袭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把求援的目光投向金上将,“坎宁安将军的舰队什么时候到?”
  “今天傍晚就可以赶到,问题是,德国舰队现在哪里?而且,如果德国人拥有如此犀利的攻击武器,我都怀疑舰队会送上门去挨揍……”
  “这到底是什么武器,这么厉害?”马歇尔也对此深感头痛,德军层出不穷的新式武器对部队士气造成了重大影响,光是虎式坦克就给地面部队蒙上了重大阴影——攻击纽芬兰岛的飞机认为德国虎式坦克不超过30辆,但加拿大人坚持至少有50…60辆,而实际上投入作战的虎式不到15辆。
  “如果我没猜错,这应该是德国的滑翔制导炸弹,当初在埃及战役过露面过几次,当时是在白天攻击,现在估计能实现夜间攻击了。”阿诺德叹了口气,“其实我们也有,但速度跟不上德国人的节奏,效果也不好。”
  阿诺德还真不是吹牛,早在1942年4月,美国陆军航空装备司令部就开始发展Vb(阿松)系列制导炸弹。第一种型号被称为Vb-1,是基于1000磅级的炸弹(开始时采用M-44,但是后来使用的是An-M-65)安装上新的尾翼、陀螺仪稳定系统、方向舵、尾部追踪闪光系统等设备,原理和德国早期的Hs…293基本一样,当Vb-1被投掷后,载机能通过无线电指令来控制其轨迹,但只能针对方位角,所以被命名为阿松(Azon=“Azimuth…Only”)。由于只能控制方位角,所以阿松对狭长的目标(比如桥梁和铁路)相对适合,但对于普通目标还不如常规自由落体炸弹。因为炸弹缺少范围控制能力,精度很低,加上只能使用5个预定无线电信道,限制了运用场景和范围。
  由此可知阿松此时比起Hs…293还落后一些,直到1943年年初研制成功vb-3型号(拉松,Razon)才同时具备可调整方位角和距离的能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