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度用了许多手段把严复列为发起人。严复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名流,清末主张君主立宪,新中国成立后,并不反对赵刚做总统。赵刚对严复也颇重视,先任命他为京师大学堂总办,。
严复列名筹安会,但严复却不肯动笔鼓吹,推波助澜。这不是因为他不赞成帝制,而是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列名其中。筹安会的中坚人物是杨度和孙毓筠,其余四人都是被拉来装点门面的。
不久,由杨度亲自起草的筹安会宣言公开发表,筹安会宣布正式成立,在石驸马大街设立事务所,杨度为理事长,孙毓筠为副理事长,严、刘、李、胡四人为理事,此外还有名誉理事和参议若干人。
在筹安会宣言里,杨度引述了卡诺里的谬论以后说:
“彼外人之轸念吾国者,且不惜大声疾呼,以为吾民忠告,而吾国人士乃反委生任运,不思为根本解决之谋,甚或明知国势之危,而以一身毁誉利害所关,瞻顾徘徊,惮于发议,将爱国之谓何?国民义务之谓何?我等身为中国人民,国家之存亡,即为身家之生死,岂忍芶安漠视,坐待其亡。用特纠集同志,组成此会,以筹一国之治安。”
除宣言以外,杨度、孙毓筠、刘师培等又连续抛出鼓吹帝制的文章,如《君政复古论》、《国情论》、《唐虞揖让与新中国制度之不同》等等,掀起所谓“讨论国体”地轩然大波。他们的文章五花八门,象样的却极少,其中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署虎公)可算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据说,《君宪救国论》早在19024月间就已定稿,呈送给赵刚。这篇洋洋万言的文章,并没有得到赵刚的欣赏。赵刚阅后冷笑数声,并提笔疾书“狂妄”横幅赏赐杨度。这个待遇与杨度师傅王恺运差相仿佛。
杨度认为国家必须定于一,才能安定;在安定的环境中才能立宪,才能致富强。他无视革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把革命以来所造成地混乱无限放大,硬说成是实行共和的结果。
他杜撰了两个论据,妄图证明只有实行君主制才能救中国。其一,大意是说中国人程度低,共和决不能立宪,只有君主才能立宪,与其共和而专制,不如立宪而行君主。按照杨度的论据,仿佛赵氏之所以专制是因为共和的缘故,只有把皇冠奉献给赵刚,才能换得宪法。这种骗人地逻辑自然不能使人信服。其二,和卡诺里说的一样,认为共和国选举总统时容易发生变乱。他说:“非先除此竞争元首之弊,国家永无安宁之日,计唯有易大总统为君主,使一国元首立于绝对不可竞争之地位,庶几足以止乱。”这种言论也是帝制派持之最力的。他们把几千年的世袭君主制当成中国国情地一部分,认为总统选举会扰乱人心,不合中国国情,只有改行帝制才能固国本而救危亡。
第九卷 盛世卷
第十九节 … 巡检做天子 三
的出现,误导了大部分人的思想。虽然筹安会挂出“学理讨论”。但杨度作为一个政府官员(高级监察官),他的特殊身份让人以为这是政府默许的。
杨度也是没有办法,搞这种政治投机,可不是轻松的事情。一旦搞砸了,那可就是遗臭万年,就算是搞好了,也不过是一个劝进的功劳。不过杨度也顾不上了,如果赵刚不搞帝制,那他的帝王学就一点也施展不开,从这种角度上来说,杨度不过是一个学术上的太监而已。
随着杨度的一番提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海外自治区内,恢复帝制的人纷纷著文或写信声援筹安会,对其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开始这些言论大致可以分为二类,
一类既讨好筹安会,顺便讨好赵刚。他们认为筹安会不过是赵刚帝制自为的舆论工具。这些人大都是前朝的遗老遗少,如上海的帝制盟发起组织“帝制维持会”,发表“维持帝制国体宣言”;等等。
另一类则仅仅支持赵刚,不涉及筹安会,而且有不少函电是直接给赵刚的,要求他下令取消筹安会。这些人大都是进步党人或比较明智的北洋官吏。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虽然同意赵刚称帝,但是以为赵刚应该与筹安会分开,大部分人则是从策略考虑的,在朝野一片赞同声中,他们认为赵刚只需静观其变,等到水到渠成之时就行,筹安会这种行为。有点过于直白,让天下人笑。
把而把矛头仅对准筹安会。一般来说。他们的主要论点是:新约法规定开明专制,赵刚已握有极大地权力,由此便可以致富强,与皇帝无异。如果只是改换名字,必然要“动摇国本”。
当时报刊上这类言论颇多,尤以汪凤瀛的《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和严复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两文著名,皆传诵一时。理论上筹安会的成员。严复是被杨度蒙在鼓里的。因为杨度忌惮严复名声太大,作为旗帜可以,作为主帅则不行。
所以,严复的这篇文章就写的异常犀利,一方面是给出态度,筹安会与严某无关,另一方面是给赵刚一个台阶,顺便断了筹安会的后援。
严复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于9月3日发表在。。《京报》中文版上。次日。《国民公报》转载。接着上海《时报》、《申报》、《神州日报》也相继于6日刊出。7日,天津《大公报》转录。101日,昆明《觉报》全文转载。
这样,此文便很快传遍全国各大城市。该文共万余言。一开始严氏就表示,作为立宪党之政论家,他反对在共和国体之下鼓吹他种政体。他说:
“立宪与非立宪,则政体之名词也。共和与非共和。则国体之名词也。吾侪乎昔持论只问政体,不问国体。故以为政体诚能立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而不可也。政体而非立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而可也。国体与政体本截然不相蒙。谓欲变更政体,而必须以变更国体为手段。天下宁有此理论!”他指出,所谓“国体一更,政制即可随之翻然而改,非英雄欺人之言,即书生迂阔之论耳!”
对于所谓“选举总统时易生变乱”地说法,他认为“此诚有然”,但按照现在的制度,赵刚事实上已成为终身总统,无论传贤传子,纯属其自由。他说:“代代总统能如是,虽行之数百年不敝可也。”
严复在自己的文章中征引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事例来说明:一旦君主制被共和制替代,则君主制在事实上很难恢复。他说,共和制在中国曾酝酿近十年,实行已五六年,“当其酝酿也,革命家丑诋君主,比之恶魔,务以减杀人民之信仰。其尊渐亵,然后革命之功乃克集也。而当国体骤变之际与改变之后,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盖尊神而入牏之日久矣。今微论规复之不易也,强为规复,欲求畴昔尊严之效,岂可更得?”最后,他向帝制派呼吁:“今日对内对外之要图,其可以论列者不知凡几,公等欲尽将顺匡救之职,何事不足以自效?何苦无风鼓浪,兴妖作怪,徒淆民视听而贻国家以无穷之戚也。”
严复作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自然不会把话说绝了,还是立足于劝说的立场,对筹安会谬论的批判不彻底,对赵刚也十分客气,但他坚持共和制度,反对恢复帝制的态度是鲜明的。
由于严复的社会地位和他敢于公开讲出官场上一些人想说而又不敢说地话,因此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据当时报载:9月3日的“英文《京报》汉文部之报纸即日售罄无余。
而凡茶馆、旅馆因无可买得,只可向人辗转抄读。又有多人接踵至该报请求再版。后因物色为难,竟售至三角,而购者仍以不能普及为憾。及次日《国民公报》转录,始少见松动。
然《国民公报》因限于篇幅,不能登完,故四、五两日每至一机关一社会集合场所,则见彼此见面即问:‘君有三号之《京报》否?今昨日之《国民公报》亦可。’
于是,此两日《国民公报》之销场比之三号之《京报》又加多,盖传播绍介之力速于置邮。如此直至六日,购者仍接踵而至,而该报实已无余,乃宣言准于今日(七日)将严氏之文单印发售。此两三日间,《国民公报》销路畅旺,为向来北京报纸所未有”。
不过,这些评论并没有流传到赵刚的耳朵里面,在他地周围,一群梦想依靠帝制飞黄腾达的人遮住了一切反对的意见。也许过几个月后,赵刚可以通过其它渠道了解到这些信息,但现在,赵刚了解到的就是…天下太平。
第九卷 盛世卷
第二十节 … 巡检做天子 四
筹安会引起的风波还不只如此,还表现在有不少人上书政府,要求依法惩办杨度等人。就像一个磁铁一样,筹安会把反对和拥护帝制的人分得清清楚楚。
815,有人呈肃政厅代呈赵刚,恳请将“杨度等一干祸国贼明正典刑,以正国是”。17日,又有人致书赵刚,要求取消筹安会。日,先后有名士呈大理院总检察厅,请求将杨度等“按律惩办,宣布死罪”。
这些人的理由大致是,杨度等人在中华民国公然鼓吹帝制,“扰乱国政,亡灭中华,流毒苍生,遗祸元首”,“其用心之巧,藏毒之深,喻之卖国野贼,白狼枭匪,其计尤奸,其罪尤大”,因此总检察厅应当检举,肃政厅应当纠弹。
不过按照新中国法律来说,这些却查无实据,根本没有办法定罪的。新中国的法律执行的是“疑罪从无”,而不是某些法官所认定的那样“根据常理判断,某人应该如何如何?”所以这些人也就白忙了一场,有些人见不是头,就拍了一些昏昏去捣乱。
总检察长罗文干接到呈文后,对司法总长章宗祥说:“筹安会研究国体,越出法律范围,法官不能干涉。”章说:“此话虽然不错,但是有诉讼必然结案,又要有个回话才是。”
罗文干见这件事情麻烦,乃以母病请假离京,到广东后即提出暂时修养一段。肃政厅比总检察厅要勇敢一点。为了讨论筹安会问题,都肃政史庄蕴宽召集肃政使开特别会议。议决一年之后,方才呈请赵刚“迅予取消。以靖人心”此时筹安会已倒台数月,那里在乎再来一刀。
最后还是内务部批示“确切考查”。当有人问到政府对筹安会的态度时,内务部表示:“筹安会乃积学之士所组织,所研究君主制与民主制优劣,不涉政治,芶不扰乱国家治安,则政府未便干涉。”
不过这样地东西。自然蒙蔽不了外人的眼,在他们看来,政府态度昭然若揭。
筹安会一成立,京师警察厅就派警察到筹安会事务所和杨度等六人地私宅,守门站岗,荷枪实弹,盘查出入;对那些为反对筹安会而成立的群众团体,如青帮、洪帮安全研究会等等,则百般刁难。不准立案。就连青帮洪帮的研究人员在作实地调查的时候,也是经常无端指责(尤其是在对那些无证商贩进行产财产及慷慨程度调查的时候),真是令人气愤。
筹安会成立后,立即剥去了“学理讨论”的外衣。派专员四出活动,策动湖南、吉林、奉天、湖北、安徽等省组织分会,遥相呼应;并通电全国,要各地文武官吏和商会团体速派代表进京。“讨论”国体。
由于有一些人密电策动,各省文武官吏函电交驰,大都阿从附和,纷纷派代表进京,加入讨论。没过几天,筹安会就通电全国说:各省机关及各团体代表投票议决,“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