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羲之评传-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伶脱光了衣服在家中,别人讥笑他,他却认为自己很有理由,别人的批评是不对的。〃我是以天地作为我的房屋,以房屋作裤子,谁叫你钻到我的裤子来呢!〃《宋书·五行志一》云:〃晋惠帝元康中,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裸身之饮,对弄婢妾,逆之者伤好,非之者负讥。〃这个例子表明,袒裼裸裎到了这种程度,可谓荒淫无耻了,当事者无丝毫羞丑之感,反认为是放浪脱俗,通达豪迈。
重视情感,率真任性。魏晋风流名士、文入学子狂放超逸,他们的一些举止达到惊世骇俗、使人不可接受的程度,然而他们对人对事一往情深,令人感叹。冯友兰先生认为〃有深情〃、〃有玄心〃、〃有洞见〃、〃有妙赏〃,①是魏晋风流的四大特点。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晋人虽超,未能忘情〃,又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世说新语·伤逝》云: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真挚的情感!宗白华认为这是一种〃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
根据《世说新语》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子酞(微之)在一个风雪的夜里,咏左思《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逵),便随即乘船而去,到了那里却没去见戴安道就回来了。他认为〃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东晋名士们率真任性,不同凡响,无拘无束,不按常人规范行事,他们反对名教,我行我素,崇尚〃真〃和〃自然〃,这些都表现晋人的人格追求和审美观念。
4。清谈误国
① 冯友兰:《论风流》,《三松堂学术文集》。
清谈是魏晋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对美学和哲学的发展,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清谈的艺术在于,将最精粹的思想,通常就是道家思想,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词句表达出来。所以它是很有讲究的,只能在智力水平相当高的朋友之间进行,被人认为是一种最精妙的智力活动。
他在另一部著作中又说:玄学的辨名析理完全是抽象思维,从这一方面说,魏晋玄学是对两汉哲学的一种革命。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从两汉到魏晋,觉得耳目一新,这是因为玄学的精神面貌和两汉哲学比较起来,完全是新的。??在中国哲学史中,魏晋玄学是中华民族抽象思维的空前发展。①清谈的主要内容是玄学。当时的一般的名士都热衷于清谈,玄学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它的传播全赖于清谈。可见有人称清谈为玄谈是有道理的。上述对玄学的评价,也是对清谈的评价。
但是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魏晋时代的清谈,波及到当时的知识阶层、各级官员乃至皇帝,他们都整天谈玄说理,激烈论辩,相互驳难,耗去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甚至连吃饭也顾不上,颇为艰苦。由此可见要清谈获胜,挤进风流名士的队伍也绝非易事。根据《世说新语》记载,谢朗的母亲不忍心让儿子去清谈,曾〃流涕抱儿以归〃。
王羲之是反对清谈的,据记载: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吁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淡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王羲之认为面对当前〃四郊多垒〃的割据局面,应该效仿夏禹、文王,勤政务实,为民办事,不辞辛劳,竭尽全力,而清谈足以误国。这种批评是忠恳的,无疑也是正确的。然而谢太傅却反驳:〃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清谈误国,而不是说自古以来亡国皆由于清谈,显然这是偷换命题,没有说服力的。上述登冶城的一段谈话,其中谢太傅是谁?《世说新语》说是谢安,后世多有疑义,按时间推算谢安当时年纪尚小,王羲之〃无缘对未经事任之少年而责以自效也〃,认为王羲之的话是对谢尚所说。有人认为登冶城王羲之可能与谢尚、谢安同时而去,王羲之的话是针对谢尚说的,而不是对谢安说的。王羲之一生比较务实,反对在政界清谈。但由于他有高深的修养,很得清谈高手殷浩赏识。殷浩称王羲之〃清鉴贵要〃。王羲之虽然在一些信札中说过〃助明清谈〃,〃足下清谈,想心有理〃,但这都可能是场面上的话。〃想必有理〃,并不是〃必有理〃,非肯定语气。不能说明王羲之赞赏清谈。
王羲之离不开那个时代,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在他身上有着风流名士的特征。但王羲之是一位艺术家,有他特有的思想、见解、人格、个性,与① 《世说新语·言语》。
其他士人卓然不同。这一点,对一个艺术家说来尤为重要,如果人云亦云,事事效仿别人,他在艺术上也无创造可言。而〃羲之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这是王羲之人格的基本特征之一。
王羲之在服药、〃尽山水之游〃这些方面与其他名士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的一面。比如,他虽然酒量不小,但为了节约粮食,下令禁酒并身体力行,率先做到。可见,,王羲之是风流名士,但不同于当时的一般风流名士。
(三)人格美的追求
晋人卓荦不羁,任情放达,追求自由精神和个性的解放,队积极方面看,表现重视人格的独立。当时的风流名士把人生看成艺术的人生。他们还把别人的评鉴看成自己存在的意义。人物的品评非常兴盛,成为晋代美学的一大特征。将人物的容貌、举止风度主体精神作为审美对象,将审美主体作为审美的对象,早就有之,孔子的学生子夏就曾提出过君子的审美标准,即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东汉有人提出〃清议〃,人物品评的侧重点,在于人的学识德行;而魏晋的人物品评,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气质,仪容风貌,崇尚清远,以神韵飘逸为品藻人物的标准。
王羲之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也。
当时对王羲之的品评是: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游云〃表示飘逸的风貌,品格高洁,而〃惊龙〃则象征生气勃勃,独具神韵,〃神仙中人〃是神韵、飘逸另一种比喻的表达。
绝俗、简约、玄谈、神韵是晋人最看重的,〃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③显然这与庄子〃藐姑射仙,绰约如处子,肌肤若冰雪〃的审美理想相一致。
在晋人看来,自然界中的万物生机勃勃,灵趣动人,它们的美应当与人物的品格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人物品评,很多方面用自然美来形容,而对书法作品的美,要求却以人的肢体的筋、肉、骨等来类比书法的笔画,这就是所谓的文艺作品审美的生命化、人化品评,钱钟书将此归纳为两种结习:
一、以无生者作有生看;
二、以非人作人看。
①一个时期的艺术作品的风格面貌与当时的审美理想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某一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当时美学观点的具体体现。王羲之书法上的追求不是老辣、粗犷,而是洒脱自如,线条光洁,很少用颤笔,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纯净玄远之美,犹如玉人〃在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晋人认为,不被权势、世俗左右,独立于天地,德被于天下的人格才是最美的。例如工弼当时和何晏辩难,王弼年纪很轻,初出茅庐,而何晏是官高年长之辈,但他们仍平等论辩,何晏并不卑视他,王弼也毫不胆怯。嵇康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同样,王羲之也曾毫① 《世说新语·容止》。
② 《世说新语·容止》。
③ 《世说新语·容止》。
① 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1357 页。
不留情地批评当时的统治者,〃遗黎歼尽,万不余一〃,〃虽秦政之弊未至如此〃。
王羲之不人云亦云,坚持独立的个人见解,有〃鉴裁〃,不轻意改变自己的主张,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鲜明,刚肠嫉恶,〃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故而有〃骨鲠〃之称。
王羲之个性孤傲,他不愿意做皇帝身边的侍中,也不愿意担任吏部尚书。殷浩很赏识王羲之的才华和能力,曾经好言相劝:〃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殷浩把羲之的出任新职与东晋政治联系起来,他对羲之的信任程度可以想见。后来王羲之作了殷浩的护军。说明他们的情感很深,但他在殷浩和桓温矛盾不协这个问题上,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为人情左右偏袒于殷浩一方面,而是多次致书殷浩劝其不宜内构嫌隙,应与桓温和好。桓温主张〃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而殷浩刚愎自用,他们自然不会听从。劝解虽然失败了,但从中可以看出王羲之的高尚品格。
公元358 年,王羲之虽然离职退隐,然而他仍关心时局,不改〃骨鲠〃秉性,对于危及国家的大事,直率地捧出自己的肺腑之言。会稽王司马昱委任谢万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都督司、豫、冀、并等诸州军事,王羲之认为谢万缺乏军事才能,不堪担负如此重任。《与桓温笺》云:谢万才流经通,处廊庙,参讽议,故是后来一器。而今屈其迈往之气,以俯顺荒馀,近是违才易务矣。
桓温没有反应,王羲之犹为骨鲠于喉,恐谢万自满躁进,便直接致函谢万,他知道免其军事职务已不可能,故劝其与士卒同甘共苦,竭尽其善。说这样做并非不光彩,相反,古人认为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诫谢万书》云: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自当随事行藏,乃为远耳。愿君每与士之下者同,则尽善矣。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复何有,而古人以为美谈。济否所由,实在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谢万没有以听取上述的劝告,北征时依然矜持傲物,尝以啸咏自高,激起军士愤恨。他于寿春惨败,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谢万兵溃逃归,被废为庶人。后来谢曾致书王羲之云〃惭负宿顾〃。右军推书曰:〃此禹汤之戒〃。③《春秋传》:〃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意思是说:〃禹汤以圣法自罪所以能兴〃,王羲之还是着眼于未来。〃虽复自咎,其何济焉〃,当然这也是无可奈何的,〃禹汤之戒〃,则有讥讽之意。
忠弼之漠无人理睬,造成如此后果,王羲之是何等心情是不难理解的。
王羲之曾与许询同去拜访丹阳太守刘惔,当许询见到刘惔家床帷新丽,饮食丰甘,很是羡慕,感慨地说:〃若此保全,殊胜东山。〃刘惔说〃卿若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字集·王右军集》。
① 《晋书·王羲之传》。
② 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西南,魏晋南北朝时,为扬州、豫州、南豫州及淮南郡、梁郡治所。③ 《世说新语·轻诋》。
知凶吉由人,吾安得保此。〃④这时王羲之十分尖锐的指出:〃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说得他们满面愧色。王羲之对那些虚伪的暗主昏臣是从不顾情面的,我们从他〃骨鲠〃的秉性中,可看出他的真情实感、坦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