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确指-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逸懈怠,以致终身废坠,是不孝中之不孝,为天地间极重罪人矣!当因吾语,猛生痛念。”


菩萨又示众曰:“诸善男子!人之一身,父母所生,父母所育。现前尔等种种营谋,种种受用,即使父母不曾与得一钱,也还是父母生却你身,故有今日。万事身为大,身为本。从本而推,岂不是父母之恩难言难尽。所以佛言,于父母边出一高声重语,尚获罪无量。况今有甚于此者耶?若言父母或以不堪相加,不得不诤,则是视父母如路人矣。只可欢然顺受,父母自有感悟之日。决不得争个你非我是,做逆天背伦之人。”


菩萨曰:“诸弟子当知,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心。是故忆佛念佛,则十方诸佛现汝心内。然亦非诸佛之入于尔心,亦非汝心出于诸佛。皆是觉妙本明,不可思议。”
菩萨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之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菩萨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尔等念佛,昼夜不能如一,乱想犹复间真,皆是用心不得力处。”
顾定成求教。
菩萨曰:“汝来此庵,欲依净业。可知道云何得生极乐?”
答曰:“念佛往生。”
菩萨曰:“汝知云何念佛,即得往生?”
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菩萨曰:“如何是一心不乱?”
定成不能对。
菩萨曰:“吾知汝第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汝谛听我语。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

定成再拜曰:“浊世凡夫,心智浅劣,未能深达至理,更求详示。”
菩萨曰:“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汝今当具深信,慎毋学彼庸流,闻而不受。更莫学彼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虽受而无诚心奉行也。”


菩萨谓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
答曰:“因添儿孙,时常抱持,恐有不净。”
菩萨曰:“汝谓不净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莫计净与不净,只管念去可也。”
陈永寿问结局。菩萨示偈曰:
“节欲戒瞋,是保身法。
收敛安静,是作家法。
随力婚嫁,是省事法。
行善念佛,是出世法。
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顾善记问终身及行善之方。
菩萨曰:“汝若存正心、行正事,得个正终身。你若存邪心、行邪事,还你个邪终身。至于‘善’之一字,随时随地可行,大事小事皆是。又兼戒杀放生,随力舍贫施苦。持念阿弥陀佛,回向极乐,日日不间。如是三年不改,方许你‘好心行善’四字。”


菩萨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盖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至于修净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若余年未尽,犹得以其所证,为四众向导,报佛深恩。汝若于我所说,一一遵依,方不负觉明菩萨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方不负三昧和尚为汝剃度,授汝大戒。此非小小因缘,汝莫自生轻慢。慎之慎之!”


菩萨示常摄曰:“汝向持《大悲神咒》,祈观音冥加,速得入道,甚好。但不得一向延缓,使志事不立。要须并日而作,兼程而进。自今当刻定期限,约准数时,杜绝人事,安止一室。每咒百卷作一时。兼礼四明所立《忏法》一卷,忏诸业障,助发胜功,为一时。昼夜分为六时,以五时持咒,一时礼忏。余时安坐修禅,深入不思议慧。何言乎不思议慧?了知心外无法,法法无名,直下纤尘不立,一念圆融,不可以思思,不可以议议,故名不思议慧。依此妙慧,则心摄于微。摄无摄相,所谓摄无所摄而不碍于摄,名善摄心也。由心摄故,无事不办。总而言之,无时无在而不心心流入,为持咒摄心之本。自然夙障冰消,定心朗现,或得三昧开发,契本妙心。庶无虚縻岁月,可以刻期进道。不然,今日明朝,来年后月,若作不作,欲前不前。保汝百年后,仍自目前行止,断不能移易寸步也。慎之勉之!”


菩萨又示常摄曰:“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在今日决不是牵郎拽弟、打哄过日之时矣。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达本奉教出家。菩萨示曰:“汝老年出家,不得泛学余事。但诵《弥陀经》,日课佛名一万二千。自少至多,真真切切,求生极乐,此事一了百当之法。莫学世俗愚流,高谈阔论,说性说心。见人念佛,便一概抹去。及叩其所行,不及三家村里一个不识字的汉子,十字街头一个念《三官经》的乞儿。枉使掷却光阴,误却大事。因汝平日喜说禅而不达要妙,又未必能深信净土、老实念佛,故发此论。”


菩萨又示无朽曰:“《弥陀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不要增,不要减,只依着我行去。但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不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沉念去。至于回向,不是但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心无所著,如虚空等,是名回向。又静坐时,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持诵,有个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气赶去,谓可完却一日课诵,便有苟且了局之念,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学道人不遵知识明诲,决定劳而无益,未久必败,慎之慎之。又诸经中所谈净土依正庄严,须讲诵明白。倘坐中,或经行,或礼诵时,净土现前,便可觉了,不为异境所惑。”


菩萨示陈大心曰:“尔道念增矣,世念亦不减。凡世间一切人我相、名利相、瞋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来,始为牵连尘网。但心上略带些子,即属障道因缘,尔须要明白。尔但身礼阿弥陀,口诵阿弥陀,心念阿弥陀,不涉分毫别想,便得洗涤干净,打破尘网,生极乐国,尔须要明白。”


或问终身。菩萨曰:“汝问终身耶?我这里没有断终身的法。为因菩萨历劫修行,不曾学得这事。然汝亦太愚痴,终身便不过如此,问他何益?汝何不问头儿白了,面儿皱了,身子软了,无常将次到了,阎罗大王面前,如何抵对他一言半句,免得披枷带锁去。这事汝何不问问?”


僧法缘将结期礼《弥陀忏》,先来求示。
菩萨曰:“《弥陀忏》是近代慈云忏主所集,亦具事、理一心。事一心,专于一事。若四相不生,湛若虚空,名理一心。此一心难到。外则勤修忏法,以除夙障,内则依理修观,驯致一心。既得一心,何患不能入道?汝今在期,莫管为自己、为施主,亦莫管长久不长久,只要扫除习气,打荡身心,不成三昧,誓不休息便了。又汝在彼虽然次第,但不是个修行地面。若真正要修行,将万缘放下,一钵依于十方,一身依于大地,真真切切,求度生死,乃为正修行法。若区区三载忏期,又夹杂世故,而欲成净业、出生死,譬如吸风吞雾而求饱足,世上必无之事。汝莫作此大愚痴想,以至冻馁而死也。”


王师初下三吴,湖寇突发,阖城奔窜。久之事定,稍稍复集。
菩萨示曰:“后六月十三之变,得无惊恐耶?汝等当知,此皆无始劫来,不能修善,广造恶业,所以生生世世,不离此祸。如梁武皇时,八人以兵乱各散。今日又遭兵变,逃窜无地。可见众生不能超三有、获无生,毕竟因缘业报,分寸难免。汝等幸而不死,亦大险矣。三世业果,可惊可怖。汝等尚不一心办道,早出苦轮,隔世他生,正未了在。奈何奈何!”


菩萨示沈元辉曰:“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当授汝一偈,依而行之:
“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
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
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菩萨示定恺曰:“汝既遭大难,幸而得免。自今当痛思前过,断其后愆。更无躁心竞气,逞志使能,贻厥身灾。今为汝立名曰恺。恺者何?慈也,仁也。慈以立身,仁以及物。功名得不足喜,失不足忧。唯务培育善心,坚固善行,以仰答四恩而已。”


一时菩萨降临法会。士庶三十余人,未决心疑,咸来咨请。
菩萨悯兹众等,虽同禀诚心,而不识修行正路。乃垂示曰:“今日之会,可谓有缘。但若与尔等说佛法,非所习闻,恐难信入。不若举一则世典儒书,与众等一话,或能信得一句两句。《中庸》说:‘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今日看来,‘安’与‘利’且莫说起,即‘勉强而行’者,亦不可得。即如尔等,自遇我之后,亦曾发心勉强为善。乃有一旦弃捐,或渐至懈废者。其故何在?只是将善之一字,看得太缓,谓行善无功,不如为恶之有效耳。不知为善若果无功,何以古来圣贤之徒,断不作些微小恶;善则尽力尽心,必要做到十二分满足?若果为恶有效,又何故古来仁人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