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元代野史-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已半酣,各国使臣奏曰:“外臣不解文字,请各陈风土,以佐觞政可乎?”文武皆曰:“甚善!齐倾耳听之。”有占城使首言其国,昼夜分十更,用鼓打记,非子不起,非午不睡。

    见月则饮酒歌舞为乐,十人五人围坐,以竹杆插入糟瓮中,轮次吹之。至国王则每采生人胆人酒,与众人同饮,以为通身都是胆也。真腊使者曰:“吾国风土,与上邦不同,贸易皆用妇人:如中国针、梳、磁、漆等物最贵,婚娶则燃灯不息,女十岁即嫁;至国王则三日视朝,坐七宝床,列玉猿、孔雀、犀象,名百塔洲;以桑香佛寒为撰,盛以金银盘盂。谚所云:“富贵真腊也。”琉球使者曰:“吾国有欢会门,以金葫芦团扇为仪卫。美姬寒米造酒,名曰米奇。官皆金簪。子弟入国子监读书,归为长史。至归人则以罗纹白布为帽,杂毛为衣,螺为饰,其声如城,以墨黥手为花鸟之形。有奉神殿,神以妇人为尸,名女君。三四百人,各戴草圈,携树枝,乘骑入王宫游戏。一唱——百和,音甚哀惨。”爪哇使者曰:“吾国旧传乃鬼母与罔象合,生子百余,尝食人。忽一日雷震石裂,中坐一人。众异之,遂为国王,领兵驱灭。一村男女凶恶,有异僧取水…之,化为弥猴,独一老妪不化。随老猴为侣,称猴王猴夫人。生子一岁,则置刀一把,名不刺头。每十月为春首,有竹枪会,夫妇并坐塔车,至会所。各执竹枪,妻执三尺木棍立其中,以鼓为号,二男交锋三合,二妻以棍隔之曰:‘那刺那刺!’即退散,若杀死。王令胜者,与死者家金钱一个,死者之妻,即随胜者男子而去。”文武听毕,无不大笑。暹罗使者亦笑曰:“吾国土俗,又与上邦不同,大小事悉决于妇,其夫听命而已;习水战,大将用圣铁裹身,刀矢不能入。圣铁者人脑骨也;人死,将尸放海边,令鸟食之,余骨弃海中,谓之鸟葬。”三佛齐使者曰:“吾国水多地少,民置木筏,盖屋而居,覆以柳叶,田土甚肥,故谚云,一年种谷,三年生金,吾国之谓也。”苏吉丹使者曰:“吾王以五色布缠首,跣足乘车,从者五百余人,各执枪剑,如虎、鹿、牛、羊状,吾国东至海水,势渐低,女人国在焉,逾东则尾间所泄,非复人世矣。”忽鲁谟斯使者曰:“吾国有五色土,红如银珠,白如石灰。又有青绿鸦姑,以银铸钱,名底那儿,斗羊,角湾向前,上带小铁牌,行动有声,人养在家,赌钱为戏。产花福禄狮子,驼鸡如鹤,长三四尺,脚二趾,毛如驼,行亦如之。”佛郎机使者曰:“吾国有蜈蚣船者,底尖面平,长十丈,阔三尺,旁驾橹四十,每舟容三百人,虽无风可疾走。俗最信佛,每六日拜礼,手持红杖而行;婚姻诣佛前相配,以僧为证,谓之交印。”当下一十八国,各陈土风,一时听者,无不哄堂,有日本使臣纥塔,推箸而起曰:“蒙天皇宠宴,海邦下臣,皆饮和食德足矣。

    各国使者,俱起叩首谢恩。帝始命彻宴,令文武送出。各国使臣,在武都留连旬日,一一辞别。俱回以礼物,厚其赏赐,优诏答之。使臣皆有重赆。而纥搭、叱咤,尤赏赉甚厚。及占城暹罗、真腊诸使,亦另有加等,无不大喜过望,归海上而去。
第六十三回 苏公堤朝云集句
    第六十三回苏公堤朝云集句

    广南惠州府,城西有湖,曰丰湖。湖上有堤,曰苏堤。因宋绍圣中苏子瞻谪守惠州,见地方人修堤不就,出所赐金钱,助以成功,故名曰苏公堤,志不忘也。子瞻既谪惠州,以道途遥远,不带姬妾,惟朝云苦欲相随,许之。朝云者,钱塘名妓也。子瞻为杭州太守,纳为常侍。相依岭外,子瞻甚怜之,曾有诗曰:不学杨枝别乐天,且随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方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歌衫舞袖旧因缘。

    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朝云随子瞻至惠州未及一载,以不服水土病卒,子瞻痛惜,以《西江月》一词悼之云:玉骨哪愁雾障,冰肌自有仙风。

    海上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腻,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子瞻葬之于栖禅寺大圣塔后。因朝云临卒,以诵如梦如泡之句而死,子瞻为造一亭,以覆其墓,即名曰六如亭。此墓遂与虎邱贞娘、钱塘苏小,俱为名墓。后人每届清明,俱来墓前,滴酒浇奠,至于墓地常湿,亦惠州一胜迹也。

    时朝议郎韩昌,为惠州太守。昌有侄,名文通,同在任所。

    攻读之暇,辄散步于湖山佳胜。一日有契友数人,招饮平湖阁。

    呼卢浮白,吟诗填词。或选瑶台之胜;或寄玉滩之景。一觞一咏,畅叙优情,直饮至东山月上。远远望见合江楼,俱在目中。

    通始辞别众友,唤侍僮相随。乘醉踏月而归。行不数武,忽阁道前,有一淡妆素衣女子,偕一侍婢,持灯前导,女子冉冉而行。文通业有七分醉意,急蹑其后。素衣女子,却袅袅娜娜,其行如驶。文通追之不上,至栖禅寺大圣塔六如亭边,倏忽不见。文通深以为异,侍僮皆见之。文通心知为朝云之灵,惜未识面,惆怅不已,缓步而归。是夜,寝不成寐,伏枕暗思。此人明明在目,竟当面错过,岂不可惜?翻来复去,直待东方发白,即披衣而起,欲往六如亭前,思一申祷古,信步行去。不觉仍过苏堤,忽见平湖阁在前不远,乃哑然笑曰:“误矣。”

    方欲转去,忽又想昨宵之事,明明遇合在此,且至阁下少坐,思一良夕佳会何如?甫过堤畔,经阁道,只见西廊墨沈淋漓,字迹遍满壁上。文通逐一览之。则壁上共成七言律集句十首,七言绝集句十二首,乃仙灵之贻芳,不朽于世也。七盲律云:家住钱塘东复东,偶来江外寄行踪。

    三湘愁鬓逢秋色,半壁残灯照病容。

    艳骨已成兰麝土,露华遍湿蕊珠宫。

    分明记得还家梦,一路寒山万木中。

    妾本钱塘江上住,双垂别泪越江边。

    鹤归华表惨新家,燕蹴飞花落舞筵。

    野草怕霜霜怕日,月光如水水如天。

    人间俯仰成今古,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生石上旧津魂,化作阳台一段云。

    词客有灵应识我,碧山如画又逢君。

    花边古寺翔金雀,竹里春愁冷翠裙。

    莫向西河歌此曲,清明时节雨纷纷。

    东望望春春可怜,江篱漠漠荇田田。

    绕篙野菜飞黄蝶,糁径杨花铺白毡。

    云近蓬莱长五色,鹤归华表已多年。

    梦回明月生南浦,泪血染成红杜鹃!

    浮云漠漠草离离,泪湿春衫鬓脚垂。

    秋水为神玉为骨,荚蓉如面柳如眉。

    钟随野艇频孤棹,蝉曳残声过别技。

    青冢路遥南雁尽,问君何事到天涯?

    身前身后事茫茫,恼断苏州刺史肠。

    侬带玉环归洞后,君骑白马傍垂杨。

    鹤群长绕三株树,花气浑如百合香。

    惭愧情人远相访,为郎憔悴却羞郎。

    孤月无情挂翠峦,金炉香烬漏声残。

    云收雨散知何处,鬓乱钗横特地寒。

    去日渐多来日少,别时容易见时难。

    明朝有约谁先到,青鸟殷勤为探看。

    杏花疏雨立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短鬓欲星愁有效,此身虽异性常存。

    关门不锁寒溪水,环…空归月夜魂。

    倚柱寻思增惆帐,夜寒雏玉倩谁温。

    万紫千红总是春,登临一度渴思君。

    舞低杨柳楼心月,香惹梨花梦里云。

    风景苍苍多少恨,陰虫切切不堪闻。

    思君今夜肠应断,书破羊欣白练裙。

    零落残魂倍黯然,一身憔悴对花眠。

    南园绿草飞蝴蝶,落日深山哭杜鹃。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此声肠断非今日,风景依稀似去年。

    七言绝云:舞衫歌扇旧因缘,万事伤心在目前。

    云物不殊乡国异,夭桃窗下对花眠。

    烟笼寒水月笼沙,谁信流年鬓有华。

    燕子衔将春色去,梦中犹记咏梅花。

    青山隐隐水迢迢,客路都随岁月消。

    惟有别时今不舍,水边杨柳赤阑桥。

    杜陵寒食草青青,长诵金刚般若经。

    雨冷香魂吊书客,梦魂同蹑凤凰翎。

    远上寒山石径斜,宫前杨柳寺前花。

    红颜未老恩先断,莫怨东风常自嗟。

    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

    屈指别来经几载,愁心一倍长离忧。

    旅馆寒灯夜不眠,湘波冷浸一枚莲。

    何时最是思君处,日落鸟啼霜满天。

    欲写愁肠愧不才,依稀犹记妙高台。

    问予别恨知多少,巴蜀雪消春水来。

    紫烟衣长绣春云,一树繁花对古坟。

    辛苦无欢容不异,半缘修道半缘君。

    春愁冉冉带余酲,珍簟银床梦不成。

    知子远来深有意,酷怜风月为多情。

    光陰卒卒一飞梭,怨入东风芳草多。

    旧枕未容春梦断,秦云楚岫暗相和。

    身前身后事茫茫,秋菊春兰各吐芳。

    惭愧情人远相访,为郎憔悴却羞郎。

    通一一读罢。始而惊;继而羡;终而浩叹者三。急取笔墨,叠稿抄去。回衙不敢隐瞒,禀之韩昌。兼以诗呈上,韩昌亦惊讶不已。乃曰:“有才如此,我见犹怜,无惑乎苏老当年依依不舍也。”即下令将苏堤墨迹封好,差人守护,不许污损;一面邀集同城僚友,备少牢一具,齐至六如亭前奠之。奠毕,即就亭前大宴,令将此诗,刻石亭左。韩昌亲为作记,以志其事。
第六十四回 七星岩焦芳殉节
    第六十四回七星岩焦芳殉节

    长沙节度使寇复雷,一日闻元主诏广右进兵,将欲伐宋。

    暗思不如先发制人,即调集所属将士,若廖云、王彦、傅突、吴广、屈突申、洪时锦、焦芳、斛律亢宗等八将,共征兵二万有余。寇节度即拜斛律亢宗为都押牙统制,总摄军事。焦芳为前部;吴广、王彦为后应。

    次日起程,有前队焦芳领兵三千,由营阳江华县,直过临贺岭,一股锐气,横冲直捣,攻破富川县,遂抵平乐。平乐府守将王良楝,与焦芳大战于凤凰山。宋师久练,所向无敌。王良楝竟为焦芳所杀,元兵大败。宋师遂拔平乐。斛律亢宗大军始到,所属州县,传檄而定,随告捷于长沙。寇节度甚喜。即命骁将曲逊,运粮直赴平乐,斛律统制遂进兵苍梧。宋师约束严明,军民无犯,经行处,百姓欢呼于道,馈饷络绎不绝。前队焦芳兵至苍梧县,隔江下寨,是夜忽见前山,火光烛天而起。

    焦芳着惊,下令军士,勿得妄动。叠次见火,直至天晓,并无兵至。次日访之,始知此间有一山,名冲霄山,每三五夜,辄见火光。相传以为南越王赵佗,藏宝剑于山阿,故夜深腾光也。

    焦芳喜曰:“剑气冲霄,我兵之兆也!必下苍悟矣。”苍梧太守管城璧,有文武材,兵屯城外,阻住宋师。焦芳候大军一到,遂渡南江,与元兵决战。管太守望见宋师,严阵以待,焦芳更不打话,挺枪跃马,身先士卒,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